《忠臣藏》是怎样表现日本人的民族精神?
1、整个剧情弥漫着一种为复仇不惜一切,既坚忍又凶狠的气息,笼罩着轻生死、重义气的武士道精神,这也就是日本人所极为推崇的“义理”。
2、这一赤穗事件成为日本历代各种文学体裁竞相表现的“忠臣藏”主题。 武士道中的这种“忠诚”精神与武士的死亡观有关。1716年,由佐贺藩的藩士山本长朝传述,由同藩藩士田代陈基听闻书写整理的《叶隐闻书》写本完成,共11卷1200多节。这是日本武士道的古典,所表现的正是武士道中的毫不留恋的、毫不犹豫的死亡观。
3、电影一再翻拍的“忠臣藏”事件正是产生在此时代,是武士“全忠逝世节”的道德幻想的“完善体现”。一般以为,日本虽然引进了中国的儒学思想,但就象他们接收任何外国文明一样,都具有鲜明的自主选择性。周作人也指出,中国历史上的一些糟粕文化,如宦官、缠足等等,日本都没有照单全收。
忠臣藏的剧本故事
在那个时代,戏剧创作规定不得使用真实姓名,因此,剧作家将故事背景移至十四世纪,主角大石内藏助在剧本中变成了大屋由良之助,浅野的角色则转为了盐冶判官。原本的恶人吉良在剧中被改编为执政官高师直。剧情聚焦于足利尊氏将军与其兄弟足利直义,他们通过战胜新田义贞,确立了幕府的统治地位。
当时,禁止戏剧中用真实的姓名,剧本就把故事移到了十四世纪,并把大石内藏助改成大屋由良之助。浅野改为盐冶判官。恶人吉良在剧本中改为执政官高师直。剧情描写足利尊氏将军和他的兄弟足利直义战胜了敌将新田义贞,成了幕府的最高统治者。
日本历史中,著名的《忠臣藏》故事源于元禄十四年(1701年)的一桩悲壮事件。该事件的主角是一位备受世人谴责的恶人,名叫吉良。他残酷无情,竟逼迫小诸侯浅野走向了死亡。
《忠臣藏》取材于日本元禄十四年(1701)发生的忠臣义士为主报仇的真实历史故事。当时一个名叫吉良的恶人逼死了小诸侯浅野,后来他府上的浪人们杀死了吉良,替主君报了仇。这是一个以生命殉“义理”的悲剧。在剧本中,主人公的名字和事件发生的年代都有所改变。
以大石内藏助为首的浅野家47名浪人,为了替主人报仇,经历无数艰难困苦,最终在一年后的12月14日成功刺杀了吉良。他们选择自首,面对同样被判决切腹的命运,但他们坚信这是为了纠正幕府的不公正判决。
《忠臣藏》取材于日本元禄十四年(1701)发生的忠臣义士为主报仇的真实历史故事。当时一个名叫吉良的恶人逼死了小诸侯浅野,后来他府上的浪人们杀死了吉良,替主君报了仇。这是一个以生命殉“义理”的悲剧。
《忠臣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整个剧情弥漫着一种为复仇不惜一切,既坚忍又凶狠的气息,笼罩着轻生死、重义气的武士道精神,这也就是日本人所极为推崇的“义理”。
这是宫崎骏风格和思想逐渐形成的期间:浪漫的气质和冒险的勇气,纯洁的少年和成长的心情。 1979年宫崎骏进入了东京movie新社,1980年执导《鲁邦三世·卡里奥斯特罗城》(剧场版),再度展现“未来少年”的冒险电影风格。
宫崎骏于1941年1月5日出生于东京,是家中的第二个孩子。他的家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因战时疏散而搬迁至宇都宫市和鹿沼市。宫崎骏的父亲在鹿沼市的伯父经营的飞机工厂工作。宫崎骏的母亲是一位严格而聪明的女性,对他的影响深远。
《风之谷》:故事将大背景设定于“火之七日战争后,科技急剧衰落,人类在世界被一种只有巨型昆虫能适应的”腐海“生态系包围的夹缝里苟延残喘的末世中。讲述了腐海边陲国家风之谷的公主娜乌西卡卷入一场王国间的激战,并在旅途中逐步发现腐海背后隐藏的秘密,引领人们重新走上生存的正轨的故事。
不过作品没有完结。在安保运动中宫崎仅仅是一个旁观者,仅仅在最后时刻作为无党派人士参加了一下。宫崎骏也在思想上开始倾向社会主义,苏联解体对他的思想构成了很大冲击,虽然面对社会主义败北的现实,但是他对劳动者和革命的肯定立场一直没变。宫崎骏在1994年连载完漫画《风之谷》后,决定放弃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