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智慧的觉者
从尼泊尔、西藏、汉地、蒙古等地区的佛陀造像来看,虽然材质、工艺方面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但对释迦牟尼外貌的表现都一致遵循这些特征。在虔诚的工匠心目中,释迦牟尼是一位英俊健美的王子,更是一个得道的智者,一个智慧而慈悲的超凡脱俗的人。
佛教中的“佛陀”是什么意思?佛经中释意为:觉者或智智,也就是有觉悟的人或有智慧的人。“佛陀”一词,最早产生于印度,简称为“佛”,指的是不但能自觉,且能觉他的人。佛教中称,佛是指在智慧和修行功力上,达到最高级别、最圆满境界的人。
觉者)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拥有大智慧的人.但是佛成就的是无上正等正觉:如下 自觉:佛陀自己觉悟,他觉悟一切法苦、空、无常、无我,觉悟万法皆空,故成为正觉。佛陀不只是智慧上觉悟而已,而且德行也圆满。觉他:佛陀不但能自己觉悟,而且能令他人觉悟。
觉者的传说主要源自东方哲学和宗教传统,特别是佛教和道教。在这些传统中,觉者通常指的是那些通过修行和悟道达到精神觉醒和智慧境界的人。他们被认为是能够洞察真理、超越生死轮回的智者。在佛教中,觉者通常指的是佛陀,即释迦牟尼。
为甚么佛陀说女众出家会早灭500年?
佛陀并无说女众出家会令佛教早灭五百年。佛陀只是说女众出家,正法会少五百年。 正法指佛陀的根本佛法或称原始佛法。根本佛法减少五百年,而演变的佛法则仍继续发展,到现在仍有佛教。佛陀并没预言佛教会在那一年灭的,也没预言佛教会有几多万亿年。
诸部律典依此甚至进而推断:佛陀起先之所以拒绝大爱道等之出家要求,是因为女性出家能令正法提早五百年灭亡。阿难仍不死心,又以瞿昙弥大爱为世尊多所饶益世尊母亡后,瞿昙弥大爱鞠养世尊为理由,试图以亲恩打动佛陀的心。
海涛法师佛陀制定女众只能出家一次,是因为女众心灵比较脆弱,所以有男众比女众多修五百年的说法。女人跟男人的心性程度不一样,所以佛陀制定女众只可以出家一次,你如果要出家就要坚定才来,用这样来保护女众。
佛陀在菩提树下开悟之后,将自己所证所悟拿出来度人,但是一开始的时候,佛陀就没有将女性纳入救度的范围之内,虽然佛陀说众生平等,但是在这个事情是佛陀却是迟迟不去做,这个让很多人无法理解,特别是他的弟子,最后还是阿难尊者的一再请求之下,佛陀才允许女众出家,叫做比丘尼,俗称为尼姑。
佛教经典共分几次结集的,具体的时间是佛灭度后的多少年?
1、第二次结集:于佛陀入灭后一百年左右,印度东部跋耆族比丘对戒律发生异议,提出十条戒律新主张。为此,七百比丘会于毗舍离城,以耶舍为上首,举行第二次结集,称为七百结集、七百集法、第二集法藏、第二集。此次结集以律藏为主,订定跋耆族比丘所行之十事为非法。
2、第二次结集:在佛陀入灭后大约一百年,由于印度东部跋耆族比丘对戒律产生分歧,七百位比丘在毗舍离城聚会,以耶舍为上首,进行了第二次结集。这次结集主要针对律藏,确定了跋耆族比丘所行的十事为非法。
3、佛祖说法,弟子记录。佛祖说法四十九年,结集佛经总共3次,前后约500年。但是佛说法四十九年,是世俗说法,佛说法不光在人间说,也不光是用嘴巴说,还不光对所有人说。佛说的地藏王菩萨经,是在天宫为佛祖的母亲说,佛说华严经是在定中(或在天宫)为菩萨说法,而很多随同弟子充耳不闻。
4、第四次结集——公元前七十年,健驮罗国,迦腻色加王,崇信佛法,日请一僧,入宫说法,同一经题,人人所说互异,王以问胁尊者,尊者说:“去佛日远,诸师渐以己见,杂入教典中,现当重新结集,以定其议。